吉林省通榆县:盐碱地变高产田
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。
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 中国农业网、农民报记者 李阳 严宏宇 金秋十月,吉林省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的稻田里,稻浪淘沙,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甜香。在陆家村博远家庭农场的收割现场,金黄的稻穗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。农民吴勇驾驶着联合收割机穿过稻田。收割、脱粒、秸秆破碎等全部同时完成。黄金大米源源不断地倒入飞机储物箱中。看着仓库里的粮食,吴庸的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。 “今年的收获工作已于10月17日开始,目前已收获20公顷,预计约可完成一周。今年的产量比去年略高,达到每公顷18000公斤。大部分将用于生产种子,其余的将加工成水稻,主要销往城市。”北京表示,“这次丰收得益于优质耐盐碱品种和科学种植技术的双重效益。”作为典型的盐碱地耕作区,水稻高产优质难度较大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吉林大学的专家团队近年来多次深入实地调查土壤特性、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优势。他们为当地精选推荐“吉大718”、“吉大6号”等耐盐碱水稻品种。该品种不仅耐盐碱能力强,适应性极好,而且易于种植和管理。另一个优点是水稻产量高。加工大米是由源自全麦面粉,其特点是柔软、耐嚼、香甜。上市后,大受欢迎,成为府内外商家竞相争抢的“特辣糖”。今年通榆县将种植水稻约1593公顷。我们提供从育苗到移栽、田间管理、采收、回库的全过程科技服务。种植过程中,专家团队进行监测指导,对盐碱土改良、水肥管理等重要环节提供专业技术支持,帮助农民解决种植问题,确保高产优质。我们为这种大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如今,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,盐碱地水稻不仅产量不断提高,而且品质也不断提高。正在逐年改善。市场意识不断增强,价格不断上涨。产量增加、质量提高、销售广泛,农民的口袋越来越大,种植信心越来越大,日子也越来越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