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波塔围市全力打造种业强市
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。
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 王宇红先生,宁波市农业科学院院长、研究员。在全球种业竞争加剧、技术壁垒加速构建的背景下,种子安全已成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内容。宁波高度重视种业强市建设。除了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“金种子”外,我们还通过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技术与企业融合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,走出了具有特色的宁波种业高质量发展之路。宁波种业的成功主要在于制度创新。种子产业是一个典型“长周期、高投入、高风险”行业,仅靠企业和科研机构很难实现持续进步。经过长期探索,宁波市推动了全市种子企业与市农科院的紧密合作,实现了科研力量与市场机制的有效衔接。特别是通过股份制改革,形成了科研机构、科研团队、企业“三位一体”的利益共同体,从根本上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是“政府组织、企业实施、科研支撑”的模式,为全国种业体制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“宁波经验”。宁波种业的崛起,二是源于自力更生、自强不息的战略决心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。面对全球种业赢家通吃的竞争,宁波并没有盲目扩张。而是聚焦籼粳杂交稻、蔬菜、水产品种等优势领域,着力攻克“停滞”技术。从“甬优6号”解决籼粳亚种杂交问题,到实现瓜类砧木和果园杂交蔬菜种子进口替代,再到“东方1号”实现青蟹完全人工育种,一系列革命性成果彰显了宁波种业的科技力量。宁波种业的发展也得益于各因素的保障和配合支持。生殖科学研究工程和“1+10”将特别注重系统性政策制定,如持续支持种业的政策工具箱,形成在遗传资源保护、品种研发、人才引进等重要环节形成“小投入、大影响”的良性循环。人力资源方面,实施“甬江人才工程”,实行人才引进“一人政策”,对人才发展给予专项支持,有效调动人才储备、人才激励和创新团队,有力支撑种业可持续发展。尤为难能可贵的是,宁波始终坚持“种业为民”的价值观。无论“永田5号”成为永固部落的“团结瓜”、“共享瓜”,还是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使农民平均亩增收入1000元以上,都体现了种业创新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。通过“专家+企业+草根”模式,N宁波市把优质种子变成了农民手中的“金种子”,创造了产业强、百姓富的双赢局面。宁波种业的发展不仅是都市农业现代化的典型范例,也是振兴中国种业的生动实践。展望未来,宁波需要进一步加强遗传资源保护和精准鉴定,加快种业数字化转型,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,推进生物育种生产。工业化。同时建议示范推广“宁波模式”,进一步推动种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种业体系。